旗下网站

百科知识库

报道公司事件 · 传播行业动态

“撒币”直播答题——平台和玩家,谁是赢家

发布日期:2018-01-15    点击:879

  最强男网红思聪同学在1月3日发布微博,宣布每天发10万奖金,“我撒币,我乐意”,正式宣告“撒币大战”的直播答题新风口出现。

  

 

  不到十天时间,“百万英雄”(每场100万),“芝士超人”(每场101万),“百万赢家”(每场200万)就相继接过了“最撒币”的棒子。在此还是不得不佩服“国民老公”的商业头脑:所谓“第一个把女人比喻为花的是天才,第二个是庸才,第三个是蠢材”,一个简单的idea,一条微博,迅速打开了一个亿元级别的烧钱大会——了解互联网巨头的都清楚,目前投身烧钱的今日头条、映客直播、360等等,至少都是百亿估值的主儿,这一波的烧钱比拼,一定能持续很长时间。

  当然,直播答题也不是思聪的创新。

  知识问答,一直都是综艺节目中一个非常坚挺的类别:从《幸运52》到《开心辞典》,再到《一站到底》,虽然它们不易登上收视榜首,却非常稳定,而且从来不乏优质产品。广东的朋友,更是早在90年代就能看到同类鼻祖——《百万富翁》在香港本港台的引进。

  

 

  而直播答题模式则是去年由一个名为“HQ”的APP创造,并轻松掀起了答题节目的狂潮。

  只要看过知识问答节目的人,少不免浮现过“这都不懂,让我去试试就好了”的想法。凭借“自己聪明的大脑”来赢取奖金,多么诱人!而邀请朋友加入获得复活机会的设计,更是省下了不知道多少的营销费用。这一切仅须在现有的直播技术上进行一点点的改造。

  “HP”上线4个月做到了40万同时在线,这实在算不得什么——根据不完全统计,“百万英雄”的同时在线已经轻松超过了250万,而且每一场都在刷新自己的最高纪录。

  

 

  周鸿祎在怒砸千万入局这场大战以后,曾经这样评论这个新风口:“这是网络直播里面一股清流,一股正能量。这与现在完全娱乐致死东西相比,肯定是更具备正能量。”他还认为,这是全民受益的好事,政府应该大力提倡。

  商业实质:“花小钱买大流量”

  从商业角度来说,“撒币”的主儿们,其实做了件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
  “冲顶大会”目前每天3场,最高奖金20万的撒币速度,已经显得非常小气了。

  

 

  △百万英雄的节目单,除此以外,11:00、23:00还各有一场

  百万英雄目前每天总奖金高达700万元,而且这仅仅是上线不到1个月的试水阶段——这速度比2017年烧钱霸主共享单车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  但是这种烧钱的方式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回报:1月3日-7日,百万英雄的载体,“西瓜视频”APP的安装量从173.9万上升到1613.09万。新增的1400万安装量,以目前最低的20元/台的新增获客成本来算,价值2.8亿元。

  而且,每天10场,每场半小时的播放时间,这创造的200多万的同时观看数量,已经达到了省级电视台的级别。这种观看的质量是极高的,业内称为“变现能力极强”。换句话说,节目之中每一句广告,都被所有在线的观众认真咀嚼过,这将受到广告投放商的高度欢迎。

  由此看来,答题直播的商业模式是非常简单粗暴的——以奖金和参与机会作为诱饵,吸引“吃瓜群众围观”。相比起靠流量明星堆砌的综艺节目,100万一场的答题节目实在是太便宜了!

  

 

  最终,平台赚了流量、赞助商赚了眼球、参与者赚了奖金,还能传播“正能量”,提高“全民素质”,听上去真的是三全其美、一举多得的“一股清流”,不是吗?

  但是,学过经济的珊爸在看到这种皆大欢喜的事,总有一种极强的违和感——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”,这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。

  那“撒币大战”到底有哪些坑呢?

  吃瓜群众——答题收益愈发微薄

  以100万/场的奖金,分给200万围观的群众,每个人答一场的奖金,平均就是5毛钱。

  这个算式对不对?乍一听肯定不对:又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到最后,怎么可能是分给200万人呢?

  但是,从数学的角度却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:每场比赛的收益期望就是5毛钱。

  没学过“期望”概念的读者不需要去翻数学课本,我们这样理解:

  假设每场题目难度相仿,分奖金的人稳定在10万人。那么这10万人每人分得10块钱——听上去也不错,毕竟每天好几场,加起来也能得个几十块呢。

  但是到底谁能成为这10万人之一呢?是200万人中最聪明的那些?由于这些题目天南海北,数理化史地生娱乐时政无一不包,而你永远不知道最难的那道压轴题是不是你拿手的那个门类。所以,能走到最后主要靠的是——运气。

  

 

  也许你第一次就成为了那个幸运儿,但后面连续几次都“差一点点儿”;更大的可能是你花了大量时间一天10集地追着看,也只有偶尔一两次分到了几块钱的奖金。

  平均下来,每场的收益就是五毛一块。这就是“期望”的解释了。

  这就是数学的威力,它不需要了解任何一道题的难度,也不需要管你的知识背景。

  只要你是芸芸众生200万人中的一员——毕竟谁也不敢说自己是200万人中绝对最出色的1%——你能得到的就是每场5毛的期望收益。

  当然,偶尔有那么几场,刷出过百元的奖金,也是正常的。但那说明每300人才剩一个存活——或许去街上刮张体育彩票中奖的概率也比这个要大。

  这并不意外——各大平台正是因为花100万起到了吸引200万人的效果,才心甘情愿大“撒币”。你的关注创造了广告价值,而你最终又分走了这部分的收益,一环扣一环,这就是冰冷的经济学原理。

  很显然200万并不是围观群众的上限——只要技术和网络能支撑,500万、1000万在线也很快会达到。或许到时候奖金能增加到500万——有什么关系呢,都是简单的数学算式在发挥作用。

  作弊百出——普通玩家更难入局

  如果把直播答题看作一场考试,那学生们用在作弊的智慧,一定不比在答题上更少。

  

 

  先说明面儿上的。有的答题平台会将题库放在赞助方或关联产品的APP上,供大家“备战”;这种划重点的方式,貌似宣扬“预习知识”的好习惯,实则是“一鱼两食”将流量二次利用。这些预习了题库的人,自然就是持官方认证的“作弊”了。

  如果说这种作弊还有点“正能量”,其他层出不穷的工具就是纯粹的下三滥了。

  因为答题的时间只有10秒,用搜索引擎找答案肯定不好使。但搜狗“答题助手”等多个工具,可以将作弊高度智能化:通过语音识别和屏幕OCR,自动搜索并告诉你答案。

  只要使用另一台手机来“开挂”,各种技术、非技术手段的作弊,是完全不可避免的。

  当然,这些都是小儿科了。

  由于作弊手段和答题本身具有“边际成本极低”的特性——也就是说一台机作弊和一百台机一起作弊,成本基本一样——团伙作案几乎成为了必然的趋势。

  一个题目被“作弊”出答案,几百个账号同时加以利用;找不出答案的,自动分成3组各选一个,以免全军覆没。

  这些整齐划一、集团化操作的模式,并不是危言耸听:想想“羊毛党”的智慧和力量,可以直接“薅”到优步出行被滴滴收购;想想一人操作几十台廉价手机赚挂机奖励的办法,早在第一个网络游戏出现就被发明了。

  

 

  此外,平台官方也不见得洁身自好——答题的数据缺乏任何公开透明的监督;假设官方在正确人数上造假,使得1万人答对的时候,却显示有10万人分奖金……至少目前为止,没有权威机构能够保证这不会发生。

  这就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原理:作弊的人轻易分走大部分奖金,越是正直善良的你,越是没有任何优势。

  所以,作为一个“单兵作战”,想靠聪明大脑挣点外快的吃瓜群众,你真的还相信“直播答案”模式的美好吗?

  知识竞赛?——娱乐至死的命运难逃

  作为号称“轻知识”类的节目,题目理应至少符合“知识”的范畴,对拓宽知识面、增长见闻、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应有所帮助。

  但是从珊爸的观察,百花齐放的答题节目,似乎并没有在出题方面,投入与丰厚奖金相匹配的精力。

  一方面,在题目中强行植入广告已经是主要商业模式之一了。

  例如在某一期比赛中,先是在题目中问:“XX”(APP名)的代表形象是什么?而该形象当时正拿在主持人的手上——在开场时就已经介绍过了。紧接着,由一个并非十分出名的演员亲自接过出题权:“XXX”(该演员)没有出演过哪一部电视剧呢?当然,这也早已暗藏在在他的出场白之中。

  貌似连续的两道送分题,对于想得奖的玩家,看似是皆大欢喜——但用这些手段强迫大家仔细聆听那本已缺乏营养的广告词,实在是让人无语。

  更有甚者,曾有一道题目是:“XX视频”(该答题APP的名字)四个字共有多少笔?10秒的时间只够随意蒙出一个答案,在此落马的玩家,倒是再也不会忘掉这个APP了。

  另一方面,为了照顾部分醉心娱乐圈的玩家的情绪,不少题目用上了时效性极强的娱乐新闻。例如珊爸就曾见过“郭富城的妻子是谁”、“以下哪位明星不是在巴厘岛举行婚礼”等题目。这些适合作为八卦谈资的“信息”,真的称得上是“知识”吗?实在是让人疑惑。

  而就在几天前,“百万赢家”中的一道题目,更是让它惹上了大麻烦:

  

 

  一个隐退的影星居住在哪里,这题目本身没有营养暂且搁置不说。答案中将“香港”、“台湾”和加拿大并列作为国家,稳稳当当地踩中了最为敏感的政治红线。“百万赢家”因此被暂时下架,幸好14小时后就被“保释”出来。

  非常讽刺的是,“百万赢家”背后的老板,正是提出“直播答题”具有正能量,还要亲自主持“十九大精神专场”的周鸿祎。

  这个事件折射出,这些爆款节目建立的传播力量,与当前信息管控日渐趋严的政治环境下的巨大矛盾。

  回归实质:零和的娱乐节目

  珊爸可以作一个大胆推断:“直播答题”的形式,还会火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奖金池会继续增加;最高在线将突破千万;节目赞助的形式会更多样化;当然,题目也会更加科学严谨,高质量的主持和有趣的知识延伸会成为竞争的一个焦点。

  但毫无疑问,“直播答题”既不会成为发家致富的好帮手,也不是“提升国民素质”的伟光正工具。它不过是这个“娱乐匮乏”的时代,一档全新的综艺娱乐节目而已。

Copyright 大连网龙科技 版权所有      全部新闻

电话
客服